Member-only story
沒有我們的未來系列: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n China — An Essay in Cosmotechnics” 書介(五之一)
“科技帶來文明進展之外,亦間接導致各種全體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如生物多樣性下降、核子戰爭甚至核災難、以至氣候變化等。在高舉科技的同時,人類必需對此有相應的思考及批判,以至能在現世自處。而正因為目前世界的多元化,實不能只靠中方或西方、科技或文化的單一角度去考量,必須縱觀橫跨人類歷史、文化及技術層面的觀點……”
本文以「中國哲學遇上西方技術 學者許煜的科技宇宙觀」之題刊登於明報︰世紀版二元對坐專欄 2018年10月16日。無刪節版刊登如下︰
文︰陳可樂,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現為 Eaton HK 駐場行動者,OneLawyer網站創辦人;
文︰李思華,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英文及比較文學系博士
我喜歡在 Youtube 看太空人跑步。由於沒有重力的關係,他們發展出一種獨特跑姿 — — 把自己綁在太空艙的跑步機之中,頭向地球、腳向宇宙地跑。
現時人類擁有最具規模的太空站是國際太空站(ISS),於1998年建設,運作至今。太空探索不單改變了科學,同時也改變了人類對自身的理解。1961年,首個從太空回望地球的人類加加林(Yuri Gagarin)讚美了地球的美麗,並以此呼籲全人類團結。在2005年,Google Map 推出,我們可輕易透過電腦螢幕得到加加林當年破天荒的全觀影象,看到一個彷若玻璃珠的藍色星球,然後再一點一點放大,直至看到自己住所的天台。這一種對世界的綜觀,也是伴隨著科技發展而來。
但或許你不察覺的是,這個澄明藍色星球至你家屋頂的流暢經驗,實際上是由無數個晴天的影象併貼而成。從太空回望的地球,恐怕是充滿了風暴、雲霧與火山爆發,同時人類社會在科技發展中也進入了加加林所未見的個體化之中,危立於全球暖化崖邊。
科技不僅僅是「便利」了我們的生活而已,也同時模塑截然不同的存在經驗與存在條件。存在,在其拉丁文 existo 中,意謂從洞窟中站立出來(”ex” + “sistere”)。太空人 Karen Nyberg「腳踏星辰」的跑步方式,冥冥中與古代那個洞窟旁的直立人,遙遙地二元對座。
本系列的首五篇,希望透過引介哲學家許煜的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n China — An Essay in Cosmotechnics”,探討當下人的存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