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2019年2月26日明報世紀版,二元對坐專欄)
作者︰吳天賦,陳可樂
承上文,我們前往考察台灣零時政府第廿九次黑客松中,發現參加者的多元化,似乎是成功的要素。這與一般印象認為黑客松清一色是工程師大相徑庭。我們重點訪問了一些社群中具代表性的人物。
Ronny Wang
Ronny 是一個初創企業的合夥人,他由2010年11月第一屆g0v黑客松已經開始參與了。他本身對資料整理特別有興趣,當時因為政府房產資訊網站大改版後,把本來可搜尋得到的地段地價改為以圖片呈現,使他心生不憤。他認為,這些資訊應該是公開予民眾方便取得的。因此他在零時政府黑黑松掘的第一個「坑」(黑客松用語,意即項目),就是把圖片中的數據轉換成文字。這也是後來政治獻金數據化專案的濫觴。
政治獻金數據化專案是由於台灣政治獻金的檔案只提供紙本,因此需由市民先往市政府拍照,再由工程師用矩陣圖切割成一小塊一小塊,再隨機派給瀏覽的網民,鍵入圖塊中的文字。機制就如同Google的驗證碼一樣。而同一塊圖片會派給三位以上的網民去互相比對核實,簡而言之,是以程式輔助網民協作的方式進行公民監察。
項目可在此找到︰
http://campaign-finance.g0v.ctiml.tw/
作為一個創業家,Ronny為甚麼會支持開放源碼(Open Source)的項目呢﹖他表示,只要錢夠用,便想做有意義的事情,而且很多事情由政府做「很爛」(效果不彰),由民間做比較有效率。
Ronny之前的資料整理成果,可以在此看到︰https://ronny.tw/data
(政治獻金數據化專案是以程式輔助網民協作的方式進行公民監察)
田君陽
是次黑客松也在得到大企業的贊助下選出幾個項目予以支持。而田君陽是其中一位得獎者。他是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的成員 ,在2017年七、八月開始關心「敦親睦鄰計劃」,意指台灣電力公司每年有30億補助金,但只有與該公司關係者會中標,引起他希望透過分析每年中標者關係去揭露當中的問題。於是在2018年初申請零時政府的補助金計劃,並最終獲獎。
蕭新晟
蕭新晟原於紐約任工程師,曾在美國國家檔案館找台灣國家保障計畫的研究,與陳劍青一起接受端傳媒關於他們在不同國家檔案館收集檔案的訪問。他是「國家寶藏」項目的「坑主」(負責人)。該項目是一個將歷史檔案的整理遊戲化的過程。由於相當多台灣的歷史資料存檔於美國,蕭新晟透過前往美國國家檔案館,掃瞄與台灣相關的文件,並且將之用手機遊戲介面包裝,讓網民一邊玩一邊把圖片轉成準確的文字。大大減低公民參與檔案整理分析的門檻。
國家寶藏網站:
https://www.nationaltreasure.tw/
小班
小班是V Taiwan的成員,V Taiwan是另外一個社群,也會不時在台北大安區空軍總部舉辦黑客松。他們主要關注是data integration,例如公部門間的資料共享,以及私部門要取得數據的機制,還有法條比對系統。他們某程度上是為政府與民間中間的公民議政平台。當中的工作包含設計議政機制,令開會更有效率。她第一次參與零時政府是在2014年,當時她想在台灣大學辦黑客松,於是便前往取經,最終發現自己打字速度很快的技能令她在很多項目中找到位置。在是次黑客松,小班主要推銷「sense.tw」,是一個協助公民就社會政策進行商討的工具。但這項目似乎後勁不濟,最主要原因是缺乏用家。這也顯示出,理想中的「社會問題找到解決方案」並不常見,更多是「解決方案」在苦苦找尋「社會問題」,或所謂的「用家例子」(Use case)。
吸收了此經驗,後來他們就轉而推動PDIS社會議題整理平台,並配合政府推動「開放政府聯絡人制度」,作為公務員與公民之外更多一層的旋轉門,推動政策更新。
育朱
育朱是第一次來黑客松,她是來自海洋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我覺得出奇,為甚麼作為一個環保組織工作者的她會來黑客松呢﹖原來在她工作的組織設有「資訊科技總監」一職,主要負責作珊瑚礁監察及追蹤狀態。除此以外,平常也會有系統性地為同工們介紹各種科技趨勢及技術理論,因此即使她並非技術人員,但也很快能進入語境,亦樂於參與科技活動。
這例子顯示,技術人員也能在組織內扮演領導角色而非僅僅作為支援,長遠地為公民組織帶來正向改變。
劉李俊達
劉李俊達已是第六次參與黑客松,他來自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現在是國會助理。他主張用永續農業的邏輯套用在政府運作上,意即不開發新資源,在政府體制及社會中達致能量及資源的永續循環。他們為企業、政府等機構提供顧問服務。相較於其他參加者,他的貢獻更多是在理論、設設原則上。
從以上的訪問,可見技術人員與非技術人員在公民科技社群中扮演同樣重要的角色。而從我們的觀察中,使協作能成功最重要的,是尊重對方的專業,同時不妄自菲薄。可以用八個字去總結這一種群眾協作方法︰
「帶藝上山;自攜糧草」。
下一篇,會針對黑客松活動形式及社群組織的成敗作一評價。
策劃︰
開放文化站(Staion for Open Cultures)是一個以科幻故事《星際特工》為藍本的同人誌計劃,以外星人珍珠族的身份持久耕耘公民科技社群。科技急速進步,人類在世界的位置,已非不可或缺。本專欄旨在提供一個沉浸於科技一代回望的經驗,思考科技對我們生活及既有人文理念價值的共融與衝擊,迎接一個沒有「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