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立方獸 (原文刊於明報)
社交網絡媒體Facebook 早前發起了一個名為「十年挑戰」(10 Years Challenge) 的活動,叫使用者上載自己十年前後的相片,對比一下用戶十年前後的變化。不少網民參與其中,上載了自己的私人照片。然而,有心思慎密的網民在對照活動細則和Facebook用戶守則後發現Facebook或許正在利用大量網民的相片於改進其公司研發的臉部辨析系統,使其可以對人類相貌隨年齡變化推測更為準確。
醜聞爆出後,依然不少人持續地參與「十年挑戰」,任Facebook繼續盜用個人照片進行臉部辨析的研究,甚至表明不介意被用作臉部辨識研究的用途。這現象除了指出不少網民忽略了對個人資料和私隱的保護外,其實亦反映了不少人對臉部辨析技術的不甚解。因此,筆者嘗試簡介一下臉部辨析科技的發展史、用途及功能以及分析臉部辨析科技對個人及群體的益處、影響及風險,令大家在閱畢全文後認真地思考一下:你是否還願意將自己的相貌,輕易用於臉部辨析科技之上?
(圖︰P. Luo, X. Wang, and X. Tang, “Hierarchical Face Parsing via Deep Learning”, Proc. of IEEE Conf.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CVPR), 2012.)
使用電腦協助臉部辨析(Facial Recognition System)的研究其實早由1960年代開始,由情報機關支助,去研究如何以面部特徵、器官位置和面部肌肉去判明身份。由於技術、資金和資料所限,初代的臉部辨析難以去分析不同角度受試者的外貌,以及準確辨析明身份。但研究為臉部辨析技能提供了不少基礎理論,當中包括將面部器官位置及距離轉換為可供電腦分析的數據、設定了為面部資料的數據管理方法,以及提供改進研究的方向。
在1997年時,德國波鴻魯爾大學設計出成功準確地辨認出髮型改變、留鬚及戴上眼鏡的臉部辨析程式。2006年臉部辨析大挑戰(Face Recognition Grand Challenge)中成功地將三維掃描技術(3D Scan)應用在臉部辨析上,製作出高解像的精準面容作分析數據,並在會上成功分辨出一對相貌打扮一致的同卵雙胞胎。以及近代成功利用人工智能幻視技術(hallucinations),從低清的人面照片成功辨認指定對象。
經過大量科學家參與以及長年的研究,現代臉部辨析加入了表情、動作、年齡、面形、角度、性別等多種參數。除了最傳統的利用標示物(landmark)及面部特徵外,就連膚質、人體發出的紅外幅射等信息亦也可以用作為分析用的資料,增加臉部辨析程式的準確度和可信性。
臉部辨析技術的技術其實非常方便和常見,一般會用作保安用途,例如智能家區的門鎖、手機的鎖屏,甚至是銀行保險庫的鑰匙。臉部辨析通常用作保安、醫療研究、身份認證、教育、還有防止罪案的用途。
這種技術在世界各地都廣泛地應用。早在在2000年,墨西哥政府在總統選舉中,為了防止有人盜用他人身份重複投票影響選舉結果,使用了臉部辨析技術,對所有投票者和選民數據庫中進行掃描及對比,確保不會重複投票,同樣技術亦被美國用在許可證及身份證申辦程序中,防止公民獲取假身份作不法用途。此外,美國醫療服務公司DrChrono亦運用了臉部辨析技術作為電子健康紀錄的密碼,協助醫生快速查閱病人的病患記錄。另一間同樣在美國的公司Affectiva主力將技術用在情緒偵察上,透過監測頭部和眼球活動,防止駕駛者在行車時打瞌睡。而在日本,則會利用該技術鑑定客人的年齡,確保未成年人士不會在自助售買機買到色情雜誌及煙酒,更嘗試在演唱會中,作為購買演唱會門票,防止黃牛炒門票的認證工具。而在一起台灣更多開展了應用人臉偵測來分析學生學習專注力及群組參與度的教育程式。在香港,臉部辨析則用在執法,警方或海關會在偵查通緝犯及逃犯時使用相關技術,提升破案率。甚至在中國,銀行的客戶甚至可以直接用自拍來支付款項。
臉部辨識本是造福社群的科技,但方便而強大的功能背後,依舊存在大量的隱憂。正正因為臉部辨識科技的泛用,就衍生不少網絡保安的問題。而臉部辨析科技發展越成熟,被濫用的風險和危害就越高。
不過無論臉部辨析再發展下去,人的臉容始終是次級的加密或解密方法,安全性比起指紋甚至傳統的密碼低。先不討論有人把你捉住,然後強制解鎖,市面上至今仍然有不少存有漏洞(bugs)的臉部辨識裝置被應用。最出名的例子就是韓國三星(Samsung)S8手機可以直接用頭像照片開啟臉部辨識密碼鎖的醜聞。而商業雜誌《福布斯》記者Thomas Brewster,則利用3D打印的人頭模型,成功解鎖LG、Samsung及OnePlus智能電話的臉部辨識密碼鎖。
不少人喜愛將自己的照片放在社交網站及專頁上。在臉部辨識如此泛用的年代,這種行為如同把銀行卡和手機密碼在公開,讓不法和存有歪心的駭客隨意盜用個人資料身份。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風險,就是臉部辨析技術被極權國家用在監控市民之上。利用不斷發展的臉部辨析技術,配合上現代的網絡通訊科技、影像處理科技、城市中無處不在的閉路電視鏡頭、甚至乎手提電話和電腦的web cam,利用大數據分析後,那就可以組合成一個猶如Matrix Sky Net一樣的大型監控系統,一舉一動都在老大哥的資料庫中記錄著。
例如中國政府的社會信用體系,就是其中一個老大哥式的全面監控系統。市民平日的行為會被全面監控,並按行為減分。減分到某程度會被禁止乘搭交通工具,甚至限制出入境或上網速度。而在美國的棱鏡計劃,亦是另一個運用了臉部辨析技術的監控,對互聯網的視像通訊進行監聽,而鎖定的範圍更是全球的用戶。
有人或者會說沒有犯罪就不用怕監控,但在極權的眼中,利用監控得來的資料安插罪名是極度簡單的,而有了所謂理由的搜捕,就更容易防止他國置喙於內部的思想打壓。而且在監控的寒蟬效應之下,自我審查就會在各階層出現。人民習慣了以奴隸的方式生存和思考,社會就難以進步或改善。
另外,當法律原則上禁止人民使用不法來源的證物在庭上作為舉證,那沒有得到市民認可或強制得來的監控資料,為何可以作搜查甚至舉證之用?
誠然,在現今科技日新月異的社會,叫人停止使用方便和實用的臉部辨析科技產品,不但是天謊夜談,筆者亦無要叫人完全不要使用有關的產品。不過在選擇使用時,必須要了解科技產品的技術限制和帶來的風險。不要輕易地因為貪方便、優惠節扣、追逐潮流就隨意使用科技產品及軟件。選擇相關服務時要選量選擇可靠且保安嚴密的公司,仔細看清楚服務條款細則,免被「合法」使用個人肖像和其他資料。
而在日常使用科技產品或社交平台時,要小心處理個人資料,絕對不要輕視個人資料和私隱的價值,不要隨時上傳及公開大量的個人照片。
最後,想提醒各位科技本無善惡,取決於使用者將技術用在甚麼用途之上。本文無意妖魔化臉部辨析,亦不將此技術當作科技社會必要的靈丹妙藥,並盡可能平衡兩方利弊。鑑於篇幅所限,未能列出例子及引用之文章出處,還望讀者見諒。
策劃︰
開放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