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正在寫

Holok
8 min readMar 28, 2018

--

糖果鳥(Candy Bird)與陳可樂對談

糖果鳥按︰簡而言之,或許是自身一團混亂的青春期,和長期生活在政治意識形態拉扯的生活中。從早期創作中,社會事件和新聞就常是觸發我的靈感,那是我認為最「寫實」的東西。幾年前,我深信「藝術身為現實的槌子」,現在卻十分懷疑;經過不停質疑自己的過程中,發現塑造「槌子」的路泥濘不堪,而且遠方煙霧彌漫,裡面是對抗人性的艱鉅任務。

最近一年,我遇到一些頗有創意的社會運動組織者或研究人,除了耳目一新外,也發現自己想像力的匱乏,可樂是其中之一。去年無意間認識了香港「油麻地的兩萬種死法」,這穿著獵奇外衣、卻深具社會意識的「導覽」組織,陳可樂是創辦人之一,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他也是「本土研究社」的一員,《號外》、《主場新聞》等皆可看到可樂的文章。藉著此次個展機會,我們發起了一個線上聊天室,聊聊關於「社會與藝術」的問題:

(以下簡稱CB與可樂)

CB:你覺得藝術有可能改變社會嗎?譬如增加環保意識、消弭歧視等等,或是這問題不可能、太理想性?

可樂:

請先原諒我不能簡短地處理這個問題,作為哲學仔,透徹地思考與反省是我的基本責任。因此,我希望能在一來一回之間逐步補充我的想法。也先聲明這不代表一個終極的結論。

藝術是甚麼?社會是甚麼?為何是藝術而不是其他?

我傾向不取「人人都是藝術家」此種較為廣義的理解,而視藝術為個人從感性層面創作從而超脫一己生命達至永恆的理解,否則藝術並不為改變社會而存在。然而,藝術在社會運動出現,或藝術家參與社會運動,作為政治宣傳,已不止半世紀的歷史。藝術早已改變社會,問題是,這是如何可能的﹖

社會是不是個人的集合?如此理解社會的話,那人就是一顆顆原子,以皮膚為界線,被地域框住。在此理解下,藝術作為藝術家個人的創作,那也只能是對內心世界的探索嗎?那藝術可以令個人感受到他人的存在嗎?能使人意識到由眾數的人所構成的社會存在嗎?在此,人則要處理政治的問題。

「藝術可以改變社會嗎?」這個問題之成立,在於其相反︰「藝術在政治生活中並無角色」。在西方政治傳統中,「社會」由自由人所構成,以演說、論辯為政治生活的內容。而今日回看所謂古代藝術品,就是手工藝,即一些能比人的生命存在更久一點的作品。

而我們今日之所以提出藝術改變社會的問題,仍是體認到政治並不僅僅是一個理性活動,而是一個美學或感官的問題,也是一個自由人以外,無名無份的人爭取參與的過程。因為藝術作為美學,能夠構築起人們得以存有於其中的、多樣世界間的溝通橋樑。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