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文化站(Staion for Open Cultures)是一個以科幻故事《星際特工》為藍本的同人誌計劃,以外星人珍珠族的身份持久耕耘公民科技社群。科技急速進步,為人類生活帶來許多改善,但科技帶來的改變同時亦引發社會上對不同課題的爭議 — — 如工作零碎化、異化、民主社會的瓦解等。我輩誠如林阿P名作《九龍公園游泳池》中言「我原是世間其中的粒子,如何沖擊我都可以」 — — 人類在世界的位置,也已非不可或缺。「人文科技、科技人文」抑或是「科技反人文」?無論是否理解科技對身處環境的影響,但必然已與科技相附相成。本系列旨在提供一個沉浸於科技一代回望的經驗,思考科技對我們生活及既有人文理念價值的共融與衝擊,迎接一個沒有「我們」的未來。
1.「中國哲學遇上西方技術 學者許煜的科技宇宙觀」
“科技帶來文明進展之外,亦間接導致各種全體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如生物多樣性下降、核子戰爭甚至核災難、以至氣候變化等。在高舉科技的同時,人類必需對此有相應的思考及批判,以至能在現世自處。而正因為目前世界的多元化,實不能只靠中方或西方、科技或文化的單一角度去考量,必須縱觀橫跨人類歷史、文化及技術層面的觀點……”
2.「科技可令大自然步步生花﹖」
而歐洲第三波探索「超克現代性」的代表,包括人類學家 Phillippe Descola、Bruno Latour 及 Eduardo Viveiros de Castro,希望以 ‘anthropocene’(譯作「人類世」或「人類紀」)的概念面對此課題,以期容納各種多元觀點。「紀」一詞本是一個地質學構念(如大家熟知的侏羅紀、白堊紀等),但被人類學借用,而「人類紀」即泛指人類活動對地球帶來重大影響的歷史階段。
3.「中國古代科學 修煉天地之性」
許煜對宇宙科技觀 (Cosmotechnics) 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器道合一」:透過技術活動,把宇宙秩序 (cosmic order) 和人類道德秩序 (moral order) 統一起來。在許煜看來,「器道合一」是可能的,但則證成須透過儒家的「天人合一」
4.「從海德格到許煜對科技的提問」
海德格認為,科技帶來的救贖,必須透過對其思考來獲得,而非人類活動或成就。其實回到原初,techne 不單形容技術,也涵蓋宗教、哲學和藝術等、同有揭示及創造特性的範疇。海德格以藝術作為另一種創造的可能來結語,以回應科技自身的限制與不足。文藝與科技看似相互背反,卻又彼此平衡。
5.「中國科學觀之哲學理解」
在前文已提過,西方科學是建基於對自然的利用,而這種利用是根植於科學。人類社會有多種自然觀,但科學觀則不然。那,如果說,中國的自然觀是根植於「道」,那由此建立起的科學觀,也會有所不同嗎﹖